赶潮
时代更迭,市场潮起潮落,只有赶上“潮头”的企业,才能乘势而进,赢得生存资格并实现倍数增长。否则,就会被大潮吞噬,葬身潮流的浪花中。
2021年,在国家“双碳”战略催化下,新能源产业大潮起涌,各行各业头部企业铆足劲蓄势待发,都想要在新能源产业的“风口”抢得一杯“羹”。恰如历次的“赶潮”,贵州磷化集团早已做好资源、技术、产业链和一体化生产运营管理能力的布局准备,开启“双赛道”“双路径”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柳暗花明:十余载深耕终迎新能源“大潮”
贵州磷化集团涉足新能源,可以说是刻录进企业“基因”里的“缘分”。从2005年贵州磷化集团前身瓮福集团打破跨国公司技术封锁,建成世界上最大、中国第一套年产10万吨湿法磷酸净化装置起,就已注定新能源是贵州磷化集团将紧紧拽住并可能改写企业命运的重大机遇。
事实上,这一机遇来得并不容易。从技术“桎梏”,到市场“藩篱”,贵州磷化集团十余载闯关夺隘、躬身深耕,想要找到突围的路,成为第一波“吃螃蟹”的磷化工企业。遗憾的是,囿于时代条件,贵州磷化集团没能迎来企业发展渴求的“成功”。
2011年,贵州磷化集团建成年产1000吨的电子级磷酸装置,产品投入市场后未能激起太多的浪花。此时的贵州磷化集团像极了一位练就满身过硬本领的志士,壮志未酬。
时间飞逝,到了2015年,新能源动力汽车“东风”刮来,贵州磷化集团再次按耐不住跃跃欲试,布局建设了年产2000吨的磷酸铁项目。但此时的新能源电池市场,三元和铁锂之“战”正酣,三元路线略胜一筹,贵州磷化集团所押宝的“磷酸铁”自然也没有得到市场垂青。贵州磷化集团再次失望而归。
然而,深耕的企业“没有白走的路”,贵州磷化集团没有放弃。过去十余载的每一次尝试,铺就了贵州磷化集团未来大踏步前进的路。
2022年,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新产车辆超半数配套磷酸铁锂电池,国内新能源汽车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市占率过51%,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企业加速布局电化储能“主力”磷酸铁锂电池……在技术革新和产业化应用取得关键性突破后,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最终选择了成本更低、性能更优、安全性更好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新能源“大潮”来了!真的来了!
深耕十余载的贵州磷化集团也终于迎来柳暗花明,并早早做好资源、产业、技术和平台布局准备,带着倍增发展和深层次转型升级的期许,加入新能源赶潮。
唯快不破:以叠加优势赢“时间”和“空间”
迎来机遇,也是迎来竞争。新能源产业带来的时代机遇有多大,竞争就有多激烈。
根据测算,依托新能源产业,磷化工行业到2030年将实现1600亿元的增量发展,较2021年增长117%,相当于再造一个磷化工行业。如此巨大的发展机遇刺激着资本的神经,也刺激着所有在上游资源要素、区位或一体化生产等方面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神经,加速进场布局。从电池生产企业湖南裕能、万润,到磷肥巨头云天化、新洋丰,从钛白粉企业中核钛白、龙佰,再到泛化工企业万华化学等,都将下一个10年的高质量发展机会锚向新能源产业,押宝于新能源材料,“会战”于新能源“战场”。
在某种程度上,当前的新能源产业竞争即是中国工业经济下半场的缩影。竞争进入更高层次和形式,行业竞争不再局限于行业企业,更不会局限于某一产品或市场的竞争,而是全产业链的竞争。谁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初期抢得“先机”、在中后期赢得“成本领先”,谁就能赶上“潮头”,享受时代和产业发展红利。而是否能够获得“先机”和“成本领先”,取决于企业对全产业链的掌控度。
贵州磷化集团深耕的十余载,无不是在为这场“内卷化”竞争做准备。丰富的磷氟煤资源、覆盖磷化工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强大的磷化工全产业链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在磷矿采选、湿法磷酸生产、共伴生氟资源综合利用、磷复肥产能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叠加优势,都是贵州磷化集团的参“战”利器。尤其是对占据新能源电池成本70%的前躯体材料磷酸等项目的前瞻性布局,既大大缩短磷化“入场”进程,又大幅降低边际成本。让贵州磷化集团练就“快字诀”,以“加速度”打破竞争僵局,从容实现发展“时空”腾挪互换,赶上“潮头”。
里外竞合:“双赛道”与“双路径”相互撬动
十余载未酬壮志,机会来了就理当全力以赴。
为赶上新能源“大潮”,贵州磷化集团顺时应势调整“十四五”战略规划,将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置于集团“十四五”产业之“首位”,充分发挥资源、技术、全产业链及一体化生产运营能力等叠加优势,布局了磷酸铁、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全系列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2022年,贵州磷化集团将率先在行业里建成投产10余万吨产能,暂时赢得“先机”。
然而,贵州磷化集团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一直不断地占领“先机”,押宝于单一的新能源赛道难以为继;更何况,贵州磷化集团现在所赢得的一切,根源都在现代磷化工。基于此,贵州磷化集团提出聚焦打造现代磷化工与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双赛道”,并通过“直接投资和撬动、带动其他优质相关企业集群发展”的“双路径”,构筑起驱动贵州磷化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双轮”“双翼”。
如果说,叠加优势是贵州磷化集团抢滩新能源的“硬”条件,那么“双赛道”与“双路径”则是贵州磷化集团整合“硬”条件发挥作用的“软”实力。通过企业里外竞合,“双赛道”与“双路径”相互撬动,为贵州磷化集团参与这场高度内卷化的巨头“会战”注入动能,更是为贵州磷化集团实现倍数式的高质量发展和深层次转型升级点燃引擎。
潮起又潮落,潮涌的方向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一旦形成赶潮的能力,在每一次潮起时,都能随时转向追“风”,赶上“潮头”,甚至弄潮。这,就是贵州磷化集团的赶潮。(欧维维)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