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志正文
|
||
过年只为那顿年夜饭 年夜饭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据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的人们在除夕之夜会准备美食并开怀畅饮,同时还会留下一些食物以示除旧迎新。而“年夜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苏州文人顾禄的《清嘉录》中,书中描述了除夕夜家人聚集一堂,共享美食的情景。 年夜饭的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年夜饭的菜肴和习俗也有所不同。大江南北,虽然饮食习惯不同,美食滋味不一,但都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不同味道背后,是相似的情感;不同美食背后,是共同的祝愿,浓浓年味中,有中华文脉传承发展的文化印记。 “全家高高兴兴团聚在一起,这就是过年啊。”一直是中国人流传悠久的传统。 对中国人来说,除夕团聚的仪式感:“一个都不能少”。一年历经忙碌、奔波,最后都会努力踏上归途,为了除夕那顿团圆饭,不远万里、千里,从国外、省外,坐飞机、赶火车、开汽车,提着大包小包,奔向自己的老家,希望早一点与父母或妻儿团聚,在这一天与家人团圆。归家的路上都是匆匆奔走的人群,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不少生气。 幸福的年味,从一桌团圆饭开始。 说到过年,人们情不自禁地会想到除夕的那顿年夜饭。因为它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年味最浓,最令人期待,也最令人难忘。打我记事的时候起,除夕的年夜饭就象一粒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我记忆的土壤里,印刻着我过年的那份喜悦,更记录着沧海桑田的巨变。我是60年代末出生的,那时母亲每年都带我回爷爷奶奶家过年。自我记事起,正好是粉碎“四人帮”后过的第一个春节,当时国家正处于“拨乱反正。”在那段生活十分艰辛的日子里,人们对过年的期盼也就更加地强烈了。因为也只有过年,人们才能够见到点荤腥。在那个经济特别困难时期,所有商品都是凭票供应,即便有票,也很难买到需要的商品。那时,要杀年猪,就得给国家食品站上交一头猪,才被允许杀猪过年。爷爷奶奶每年都要喂两头以上猪,换来年年都能杀上猪过年。一头猪肉,要解决一年一家人的油水,平日里人们根本舍不得用,留着家里来客人或逢年过节时,才能派上用场。 我十分清晰地记得,当时在年夜饭餐桌上的当家菜是一锅猪脚炖萝卜,加上几个素菜或凉菜,还别说,饭菜虽少且又十分地简单,可那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期望并不高,也就越发觉得年夜饭的香,年味的浓,年俗的纯朴。一大家子人围着满是可口的饭桌,一边喝着酒,品尝餐中美味,一边说笑,大家就当年的收成、工作或趣事摆着门子,一顿饭吃上几小时。我们一群孩子则瞪大眼睛等着发压岁钱,一角两角,有时也会拿到一元两元。压岁钱到手后,我们就畅想着第二天可以带上压岁钱,上街去买好吃,或买鞭炮、玩具。那时家里没有电视机,大家围在一起,磕着瓜子,喝着茶,趁着酒意,胡天乱吹一通。当大人们看着孩子们想打瞌睡,就打趣说晚上可以看到耗子嫁姑娘,要等着,孩子们一下睡意全消,抬着头仰望着屋梁静静等待,大多经不住睡意侵袭,一会儿就睡着了。当第二天起来问大人,大人们就会说在你睡着的时候耗子已嫁过姑娘,孩子们顿时满脸遗憾。 1983年,爷爷奶奶家置办上了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一年,中央电视台在除夕夜20点以现场直播的形式举办春节晚会,一持续就是4、5个小时,也成为年夜饭中一道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一家人看着电视,点评着每一个节目,笑声与欢乐溢满了房间。自那时起,每年的除夕夜,我们一家都会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这场盛大的演出,这也成为中国人一年一度仪式化的新年俗,迄今为止已经整整举办了42届,几代人守着的屏幕承载着血浓于水的亲情,成为每一个人心中永恒的记忆和来年期盼的温暖。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中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武汉骤然打响,随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庚子年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格外特殊,国内各地进行了严格管控,春节团圆的大迁移被迫中断人们要扫码才能出入,极为不便,许多人就地过年,过年宅家 不能串门走亲访友,少了往昔热闹的聚会,多了一些距离与冷清。这一年,当时因出行管控,许多家庭年前购买的年货,都在过年那段时间消耗殆尽.“云拜年”和“抢红包”也成为这一年过年的新时尚。这一轮抗疫,一晃就是三年,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重磅发布10条防疫政策,宣告我国3年疫情开始全面放开,迎来宽松的后疫情时代。三年来,我们终于熬过来了,从最初的恐惧,到现在从容应对,没有担心没有害怕,大家不再恐惧病毒,也成为刻在全体中国人心中的一份共同记忆。 2023年年底,我新居装修完毕。古有风俗,乔迁新居后第一年必须在新居过年。在2024年龙年即将到来之时,我专门接岳父岳母和妻子的两妹妹家人过来与我们一起过年。他们腊月二十九下午就从龙里赶了过来,带来了颇有地方特色的食材,妻子也开始为年夜饭拟定二十个菜肴的菜谱。腊月三十,老婆大人就开始在厨房忙碌,精心烹制年夜饭,岳父岳母在客厅和三妹夫聊天,因宁夏项目建设,三妹夫长期驻外,一年难得聚上一聚,过年正好弥补一年的遗憾。 温暖是最浓的年味,牵挂是最深的惦念。 其实早在腊月二十九,为了接到三妹夫一家,老丈人专门安排二妹夫开车到龙垌堡机场接他们一家。机场里到处都是焦急等候的人群,都是盼着接上外出归家亲人,为的只是那顿团圆饭和全家相聚的日子。那天三妹夫一家乘坐的飞机没有晚点,一切都很顺利。今年贵州寒流刚过,过年这几天天气格外好,犹如“小阳春”。三妹夫看到二妹夫说:“贵州的天气真好!”二妹夫笑着说:“你们的到来,给贵州带来温暖;外公外婆想早点看到依依。你看,依依在杭州读书人都瘦了一圈,但好像个子又长高了”。三妹夫一家坐上二妹夫的车,就往我家新居赶。能回家过年,能全家一起吃一顿团圆饭,比什么都值! 团圆欢聚,是最浓的年味。今年除夕,虽国家不放假,但高速免费,我只有在下班后赶回新居赴那顿年夜饭。新居大门外两盏红灯笼亮起来。看着摆满餐桌的年夜饭,香气弥漫全屋,大大的鱼头、鲜红的辣椒、饱满的汤汁……我深深地感受到:除夕这顿年夜饭,它不仅仅是家人一次欢愉地聚会,更是人们对亲情的守候,对幸福的守望!真如我新居门上的一幅对联:春满人间百花吐艳,福临小院四季常安。我为生在中国而骄傲,“国之大者”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只有强大的祖国,才能给人民带来全家团聚的福祉 刚过完年,老百姓又在期冀着明年更有“滋味”!一年年的除夕,一年年的年夜饭,不知不觉地将我从童年带入老年,也让我心生无比的感慨:曾经,过年对于孩童的我们,最大的意义莫过于穿新衣、吃美食、放焰火鞭炮……那记录着我们往昔的故事,而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天天都像过年,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年味”也就淡了不少,但在除夕那顿年夜饭里,仍然镌刻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