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红苕

分类:历史记录 | 标签: 家乡   红苕  
2023-10-23 12:35 阅读(?)评论(0)

家乡的红苕

 

在我的老家麻江县白午村寨,有一种食物叫“板栗苕”,土坷地里遍地是,极普通平常,糯中带甜,口感极佳, 让人百吃不腻,也是我独有一种偏嗜。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好的物种只能生存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因为一条下司河(清水江支流)的缘故,让河两岸的红苕呈现两种口感,在河的南岸,产出的红苕水分充足,被称为“水苕”,而在北岸,我的家乡产出的红苕,吃起来就像板栗一样,人们称为“板栗苕”。每当外地有人要购买红苕时,往往对卖主强调,他要买的是“板栗苕”。

其实, 红苕有很多称呼,各地不同,有称为红暑、甘薯、朱薯、地瓜的,有称为红苕、白薯、金薯、山芋的,有文有白,有雅有俗,倒是有一种称呼最接地气——那就是番薯。   

据说红苕由印第安人培植而成,主要种在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1492年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哥伦布获得女王含侍的批准,开启了人生中的首次远洋探险,并发现了美洲大陆。在中南美群岛,哥伦布见到了当地的作物红苕,发现其很美味,便在返航时,将其带回西班牙,作为礼物敬献给女王伊莎贝拉。西班牙水手又将红苕传至菲律宾,红苕就这样走出它的故乡。

传到我国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其间有三个人为红苕的引进冒了极大的风险。一个人叫陈益,他在万历八年来到今越南一带,当地酋长设苕宴款待他,他觉得红苕味极美,于是贿赂了当地人,获得红苕的种子,夹带出境,当地得知走失了苕种之后,就发兵追击。还有一个叫林怀兰的医生,也是到今越南一带行医,医好了国王女儿的病,国王很高兴,要赐最高档的食品(煮熟的地瓜)给他吃。林怀兰多了个心眼,要求赐食生地瓜,吃了一半,留了一半藏进怀里带出来,过关的时候,被查出来了,关员被林怀兰的行为感动,又担心不好交差,于是让林怀兰跳水假装沉河死去,这样子林医生才安然回来,将地瓜的种植遍布广东一带。另有一说,红苕传入吕宋岛(今菲律宾)视为珍品,外传违者杀头。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一个人叫陈振龙,他将地瓜藤绞入汲水绳之中,蒙混过关,才得以渡过茫茫大海。回到家后,先在家福建中种植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后福建巡抚金学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方式;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南人用当米谷果餐,蒸炙皆香美……,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据说,吃腻天下美食,直想换换口味的乾隆皇帝,一次偶然吃到一种叫粑苕的食物,食欲大开,龙颜大悦,下旨在全国推广。因此,中国在清朝后期人口迅速增长到4亿人,正应了老话“红苕半年粮”的那句口头禅。

红苕,不择地而生,耐旱耐肥耐贫瘠,喜暖怕冷,低温对甘薯生长有害,当气温降到15,就停止生长,低于9,薯块将逐渐受冷害而腐烂。在18-32范围内,温度越高,甘薯生长速度越快,超过35则对生长不利。每年,四月里把它植入地垄里,几场雨水,藤蔓绿茵茵满地爬;等到红苕开花时,有白色的紫色的,还有粉红色的,极像喇叭花、牵牛花,也有红绣球的,特招人喜爱。随着雨水的瑞泽,藤蔓下的果实悄悄地在地里孕育,一串接一串,有的呈圆形、有的椭圆形,有的纺锤形,形状各异,大小不一。而果实颜色因品种或土壤不同而异分黄褐、紫红,肉色有红有白有黄,红如玛瑙白似凝脂黄若春杏、紫为罗兰。红苕一身都是宝,秧子可喂牲口、叶子和茎也是好菜、茎块磨粉,然后制成粉条《本草纲目》载红苕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中华本草》说其“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主治脾虚水肿,疮疡肿毒,肠燥便秘”。

小时候,由于粮食限量,母亲在任教的学校附近,在未有人开垦的荒地上开出约两亩的自留地。逢上时节,母亲种上时蔬。但每年四月,地里必种植红苕。每天早上,当我要上学时,母亲总会拿出头天晚上煮好的红苕,叫我带上,当作早餐。由于兄弟姊妹多,放学回来后,我把红苕切成一块块,与大米混煮熟,两种不同食物耦合共存,特殊的香味让人食欲大开,当地人,把这种美食称作“红苕饭”。过去,我们上小学时,每到冬天,许多同学把铸铁罐或陶瓷钵做成烤火器,在上学路上,捡起柴火,上课时,因烟火太大,老师要求全部摆放到教室外,大家就把从家里带来的红苕,埋在火灰中。下课时,一个个烤熟的红苕带着香味扑鼻而来,大家取出红苕,用手拍打一下灰,剥开苕皮,就往嘴里送,有的同学,因学校离家远,这些烤得金黄黄的红苕也就成他们的中餐。

在我的家乡,遇到红苕丰收季节,红苕一时吃不完,人们就在红苕地旁挖一个2-3米深的地窖,把红苕一个个堆到洞里,待到来年青黄不接时,再把红苕拿出当粮食用。红苕可以制作成多样食品。把它蒸熟后,可剖为苕片、苕干,晒干后当做像饼干一样小吃,留着自家吃或当作礼品赠送,或者把红苕熬制成糖,与米花或爆米花合成,即成为“苕糖”;或者把它用磨推成苕浆,沥干制成苕粉,今天吃火锅都成了标配菜。当时,每逢婚嫁寿庆或过春节,扑鼻四溢的红苕扣肉总少不了的,这也最让孩子们嘴馋的美食。通常是把苕切成块状铺于碗底,肉覆其上,蒸熟后,端上桌,孩子们的筷子总是第一个伸向红苕扣肉,吃完后嘴角上少不了留有斑斑油渍。但对成年男人来说,酒席上能喝上几碗红苕烤出的苕酒,那是最惬意,也是最幸福的。那时由于制作工艺原因,烤出的苕酒往往带出一股糊味,因此,喝过酒的人嘴里呼出的酒气中就带着一股股烧糊的味道。

红苕,现在一改过去“轻贱”的地位,在城里街头巷尾随时可见烤红苕的摊位,老老少少或男男女女到摊位上买上一个两个烤好的红苕,边走边肯吃着,享受那份儿时的记忆,或曾有的乡愁。现在,招待客人,你提着一壶改进工艺后再无糊味的红苕酒,一定会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是难得买到的“玉液琼浆”,其中还带着那淡淡的乡愁。绿绿嫩嫩的苕尖,现在已成为吃麻辣烫的主要配菜;为了丰富吃法,有时人们把它制作成凉拌菜,或与肉丝一起爆炒,就成一道私房菜。品相很好的红苕,现在还堂而皇之摆上酒店、饭馆、职工食堂的餐桌,成为人们百吃不厌的粗粮。

红苕虽然极其普通,但一直深耕在民间,历史沉淀比较深,也衍生出“红苕文化”。比如开口骂人,就用“苕里苕气”或 “苕棒”,意即你有点“土”,大有瞧不起人的意味;说你“真苕”,方言就是愚蠢、笨的意思;有方言“扯毛苕子”,常指获得不值一提的成就或做成一件芝麻大的事就得意忘形。一般带有贬义或者调侃之意,有时也表示严厉的训斥。一般说到“苕”字,基本都带着贬义。倒是有一句流传甚广的经典名言,剑指为官之道,那就是“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道出百姓心声和期盼:当官的只有一心为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最后修改于 2023-10-23 12:35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