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前行

2020-03-02 16:01 阅读(?)评论(0)

负重前行

      题记:为加快培育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磷化工行业领军型企业,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在贵州省委省政府部署下,将贵州开磷控股集团和瓮福集团整合重组,组建贵州磷化集团,为省政府授权、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省管大一型独资企业。2019年,贵州磷化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超630亿元,工业总产值近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60亿元。

亮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当前,生态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打好标志性的重大战役,为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综合考虑各地现有生态文明改革实践基础、区域差异性和发展阶段等因素,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试验区。

      天蓝、地绿、水清、气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响亮的品牌,也是后发赶超的巨大优势。

      早在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就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长江。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直飞湖北宜昌,一下飞机就来到这家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查看正在拆除中的厂房,考察江边的水质,和企业员工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对于长江来讲,第一位的是要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

      2018年,贵州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11项年度改革任务,在全国率先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首个提出全面实施磷石膏“以用定产”的省份。2018年4月1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贵州将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实行政策激励、机制倒逼,促进全省磷化工生产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从源头削减磷石膏产生量,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推进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为我省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奠定坚实基础。《意见》明确提出发展目标,2018年,全面实施磷石膏“以用定产”,实现磷石膏产消平衡,争取新增堆存量为零。2019年起,力争实现磷石膏消大于产,且每年消纳磷石膏量按照不低于10%的增速递增,直至全省磷石膏堆存量全部消纳完毕。到2020年,攻克一批不产生磷石膏的重大关键技术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建成一批大规模、高附加值的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基本形成,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实施“以用定产”,其目标就是按照“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原则,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加快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加快绿色化升级改造步伐,确保全省磷石膏新增堆存量为零,并逐年消纳已有存量。《意见》的出台并印发,意味着贵州成为全国首个提出全面实施“以用定产”的省份,向世界表达了贵州敢为人先的勇气,敢于创新的决心。

       一泓清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如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负重

      贵州磷矿资源丰富,现已查明的磷矿资源量为27.33亿吨,储存量位居全国第二,并且具有较好的储量前景。平均品位达22.14%,高出全国平均品位6个百分点。以丰富的磷矿资源为依托,贵州已形成全国乃至世界的磷化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磷化工产业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贵州已建成较为完备的磷化工产业体系,而地处贵州的开磷集团、瓮福集团是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装备、研发能力和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6月26日,省委、省政府对开磷集团、瓮福集团进行战略性重组,组建贵州磷化集团,标志着贵州磷化工产业向着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迈出重要一步,对更好发挥贵州优质磷矿资源优势,推动磷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打造契合贵州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磷化工先锋企业有着重要意义。

      贵州磷化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在巩固原有基础上加快气、水、固体等废弃物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成为国内行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但贵州磷化集团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存在许多不足。新老环境问题交织,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凸显,在保持大气超低排放、保持水质排放标准稳定、保持固废物资源化利用等问题还有明显短板,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

      重组后,贵州磷化集团秉承 “两磷”的各项发展优势,向着打造全球磷化工行业先锋企业目标,稳步前行。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因素叠加,磷化集团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环保压力,特别是被贵州省列为贵州重点治理的“十大污染源”: 贵阳市小寨坝片区开磷集团污染源、贵阳市开阳县洋水河磷矿开采及磷化工企业污染源、黔南州福泉马场坪片区瓮福集团磷肥废水污染源,新集团承接其三,在《贵州省环境保护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实施方案》中对三地问题有过详细描述。

      如何在国家新的安全环保标准下,加快水、气、固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成为新集团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迫在眉睫。

使命

      贵州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已明确由12位省级领导包干负责,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专题研究、推进整治。磷化集团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落实了治理工程的工作量、时间表、路线图及责任人,治理工程总体有序有效。

      磷化集团董事长何光亮说过, 对“环保买单”的时代已经来临。

      瓮福 ,2014年被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按照已确立的“源端节能降耗减排、中端强化三相治理、末端资源综合利用”的“三端治理”思路,打响了“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固废治理”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截止到2019年,累计投入污染治理费用已近40亿。

      一是水相治理上,从2005年至今,瓮福磷矿、马场坪化工园区水相治理共投入资金约18亿元,自主开发池水选矿、中水深度处理磷、污染防治再提升项目等工程,实现闭路循环零排放,确保重安江流域国控断面基本维持在Ⅲ类水指标,水质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瓮福成为行业内第一家实现废水“零”排放的大型磷化工企业。二是气相治理上,瓮福自主研发精矿浆脱硫、电 除雾、逆流洗涤+强制过滤、烟气全部炉外氨法脱硫改造等先进工艺,实施尾气“超低排放”深度治理,指标已经优于国际排放标准。园区的天福公司生产的废弃物硫化氢和烟气脱硫产生硫铵料浆,都输送到瓮福化工公司生产硫酸和硫铵产品,实现园区闭环管理。三是固相治理上,瓮福马场坪工业园全力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工作,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出资8亿元打造全国首个磷石膏新型建材产业园示范基地,招商引资国内7家优势企业入驻园区进行集群式发展,先后开工建设建筑石膏粉、石膏砂浆、石膏隔墙板以及防火门芯板等项目,随着以20万吨α高强石膏项目、3×35万吨/年β建筑石膏项目、105万吨砂浆项目等为代表的系列项目建成投产,将会消纳年均300万吨的磷石膏,年新增产值将达15亿元以上。磷石膏新型建材产业将成为瓮福的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磷化工行业绿色发展提供瓮福方案,推动贵州比我国其他省份提前5年,促成我国比世界其他国家提前15年以上,解决磷化工行业磷石膏综合利用的世界难题。同时瓮福制定的《磷石膏库安全技术规程》已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库底边坡防渗铺膜治理技术全面推广和运用,标志着瓮福的磷石膏安全环保堆存步入价值化阶段。四是磷及伴生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上,瓮福围绕磷资源产品开发与深度加工,形成了磷化工、煤化工、氟硅化工和环境综合治理共生耦合、共生共荣发展的产业发展体系,构建起贯穿全产业链的具有瓮福特色的循环经济图,资源、能源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依托全球独家的磷酸副产氟硅酸制无水氟化氢技术,将磷矿伴生的3%氟资源提取出来利用,变废为宝,且没有氟石膏排放,将环保负担变成了高附加值产业。瓮福还掌握了从磷矿中提取碘的技术,并建成了250吨工业碘回收装置,为获取使用碘资源提供了新来源。

      2015年,瓮福被国家工信部授予的全国第一批41家“产品生态设计”试点企业,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获此荣誉的磷化工行业企业,也是贵州省首家获得该项荣誉的企业,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标杆。

      乌江清水江水清则贵州省水清。乌江沿岸磷石膏(磷矿渣)累积堆存量达到1.2亿吨,受喀斯特地貌影响,部分的磷渣污水渗入到地下溶洞或通过地表水进入乌江,成为乌江总磷严重超标的主因。

清除悬在乌江河上的污染“炸弹”成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乌江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8.79万平方公里,其中近五分之四的河段在贵州境内,是贵州的“母亲河”。乌江生态保护对贵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治理乌江的关键在控制总磷,控制总磷的关键又在于“一眼两河”。据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李斌介绍,开磷交椅山磷矿渣堆场从34号泉眼渗出的高磷污水和支流洋水河、瓮安河,是乌江总磷的主要输入源。  

       2018年,按照中央环保督查组巡视整改反馈意见要求,34号泉眼污染源交椅山磷渣场已铺设78万平方米防渗膜;34号泉眼污水处理设施每小时可处理5000吨高磷污水,处理之后,该泉眼污水含磷量从过去650mg/L降至目前的5mg/L,确保了下游5公里处沙井断面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指标。同时对影响乌江水质的交椅山磷石膏库进行覆膜改造,通过管道、车辆将乌江34号泉产生的污泥渣运到交椅山堆存,并用灌袋封装污泥渣。据原开磷集团的相关数据显示,累计投入34号泉眼治理费用超 5亿元。

      磷化集团成立后,积极探索污泥渣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既要做到符合新的环保要求,又要适应降本增效的需要。为实现对34号泉眼深度治理,采用熟石灰替代生石灰处理污水,减少石灰和絮凝剂的用量、取消污泥灌袋,实现全年节约13900万元;实现了氟盐污水的全部回收利用,关停污水站,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11000万元;实施采矿充填的一体化,回采率从40%-50%提升到90%以上,重建自主开拓系统为主外委为辅的新模式,每年可节约8000万元到1亿元。并规划建设了息烽、开阳两个磷石膏新型建材园区,引进了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多家合作伙伴入驻园区集群式发展,形成了品类齐全的墙材类、板材类、粉材类“三大类”产品,多个高附加值的新项目已建成投产,产能正在陆续释放增长,将形成每年数百万吨的磷石膏综合利用能力,为磷化工行业磷石膏综合利用提供贵州磷化集团方案。

      据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的监测数据显示,监测断面I-Ⅲ类水质优良率为96.5%,整体水质达到三类,部分断面水质达到二类,乌江重现“百里画廊”美景。

启航

      2019年6月26日,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开磷与瓮福整合重组,贵州磷化集团成功组建。7月9日,省委书记孙志刚来到磷化集团调研,为公司擘画了发展蓝图、指出了三年目标,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磷化工企业指明航向。

     “两磷”整合后,磷化集团开启新征程,确立三部走目标,开展了“2019年初见成效、2020年成效明显、2021年大见成效”的大会战。

      第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组织机构调整扎实推进,经营管理体系系统重塑,人力资源薪酬体系逐步优化,“瘦身健体”稳步实施,初步构筑了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梁八柱”。

      第二步千方百计做“加减法”。开展全面对标“结对子”活动,五大协同持续深化,价值调度成为主线,管理流程改造提升,降本增效初见成效,最大程度堵住“失血点”,特别是充分发挥整合重组协同效应,使大宗物资采购成本大幅度降低,国际硫磺采购价格上降到业内最低,为集团未来主产品成本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一做好减法,刀刃向内,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全面实施 “三升五降”工程(“三升”指的是提升氟硅酸浓度和回收率;提升磷肥差异化程度和水平;提升稀酸和浓酸浓度水平。“五降”指的是  降原材料辅助材料消耗;降能耗;降磷石膏中残留量;降环保的水耗;降库存)。作为集团降低生产成本主战场的开磷,在污水治理、吨产品消耗、余热发电、调整产品结构等上实施重大举措,确保全年降10亿元成本目标的实现。

      其二做好加法,主要从内因去发力,挖掘优势,转型升级、提升效益。一方面坚定围绕 “一核心五板块”谋篇布局,转型升级方向路径、项目清单基本确定,500万吨选矿工程已建成投用,最终实现扩能到600万吨的目标;投资近20亿的五个重点项目正式开工,100万吨PPA一期工程已全面启动前期工作,3万吨无水氟化氢项目已竣工投用,第二期和第三期3万吨无水氟化氢项目正在谋划;加大科研力度,做差异化的磷酸一铵、磷酸二铵、钙肥以及饲料添加剂等;在加快推进磷石膏绿色综合利用上,集团按照“3个3”(实施“源端调结构、中端提品质、末端强利用”三端治理,走好“建材、化工、土壤改良”三大消化渠道,用好用足政府“培育市场、标准建立、财政补贴”三项扶持政策,通过企业自建与其他企业合作方式,生产建筑石膏粉、石膏砂浆等建材,增大磷石膏使用量,扩宽市场,形成产业链。产业结构调整按下“快进键”,加快了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做好加法,还要从外因去着力。以开放的心态,对接资本市场,拓展国际市场。目前,已签订了跨度7年的净化酸30亿元国际销售大单,磷精细化工国际市场的大门越开越大;签订了8.48亿美元国际工程技术项目大单,技术服务的国际品牌越擦越亮;落地了瓮福板块31亿元债转股,实现了瓮福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下降8.4%,年节约财务费用10%以上,走出对接资本市场的关键一步;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创新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这些,充分彰显了磷化集团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目前,磷化集团高端精细磷化工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已提高至40%以上,无水氟化氢等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对制造板块的利润贡献率已达到20%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科技创新贡献占比达30%以上,现已形成了一整套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技术体系,形成磷矿采选技术(露天/地下)、磷酸净化技术、精细磷化工关键技术、磷矿伴氟碘资源回收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五大核心技术,“两磷”累计申请专利2700余项,授权专利1600余项,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0多项,获得国家各类科技大奖10多项,技术创新综合实力在国内外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凭借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的战略先机和循环经济现实路径,形成“发展工业”与“绿水青山”融合并进新格局。

      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在调研磷化集团后,对贵州省磷化工行业提出了“三个强力推进、四个提高比重”的具体要求,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扎实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这更加坚定了磷化集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寻求磷资源高效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之道的信心和决心。

      未来,磷化集团将按照“三个三分之一”、 “1+3”的思路推进(“1”是物流战略;“3”是硫磺、磷铵、磷矿石),在做好“输血”的同时,以“5211工程、3111工程”为指引,增强“造血”功能,抓好“三个五”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一个“五”是以磷资源为核心要素,规划布局磷及磷肥磷化工、现代煤化工、氟硅材料化工、磷石膏绿色建材、生产型服务业务五大战略性业务板块;第二个“五”是开展核心管理团队协同,全球采购、销售、物流协同,财务金融协同,生产系统协同,大数据信息化协同等五大战略性协同;第三个“五”是实现股权、团队、技术、全球供应链、文化五合一的目标,促进磷化集团高质量发展,将磷化集团打造成为营收超千亿的行业领军型企业,打造成为全球磷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的一流企业,打造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流企业,打造成为全球磷化工先锋企业。

      “永不放弃,不停思考”,这是中国人最根本的生存智慧,也是磷化人走向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永不言败的最有力武器。“韧性、勇气和智慧”正是磷化人最深层的生存哲学,激励着磷化人打造磷化工领军企业的使命,不忘负重前行。

  最后修改于 2020-03-02 19:27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